工艺解析

电絮凝法去除微污染水中氨氮的研究

发布日期 : 2024-08-23 浏览量 :

近年来,一些工业生产中未经完善处理的废水排入周边水体,造成持续性污染,使饮用水成为微污染水。这些微污染水中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一定危害,其中氨氮是最具标志性的污染物之一。

目前国内对微污染水的传统处理技术主要有化学法[1]、物理法和生物法等。化学法对氨氮的去除率较低,且药剂投加量大、成本高,还会增加水中氯化物、硫酸盐等物质的含量,影响水体水质;物理法对于氨氮的去除效果较理想,但成本较高且持续性较差;生物法运行成本较低,但是占地面积大、水力停留时间长,且不易进行操作管理。

电絮凝法具有去除效果好、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灵活、运行成本低等特点,逐渐成为一种颇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并且已在某些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应用_4]。

本研究选用铝作为电极材料,通以直流电,通过电絮凝法去除微污染水中的氨氮,研究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初始pH、静沉时间以及阴离子等因素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阴离子对氨氮去除的影响机制,为电絮凝法去除微污染水中的氨氮等污染物提供参考。

1装置与方法

1实验装置本研究所用的电絮凝装置如图1所示。电源为wYJ一5A60VDC型直流稳压稳流电源,电解槽为自制的有机玻璃容器(100mm×125mm×140ram),置于H01—1B型双显磁力搅拌器上,槽中安置3对铝极板(铝的纯度为99)作为电解的阴阳极,电极连接方式为单极式,极板间距为10mm。每块极板高90mm,宽125mill,厚1.2mm,极板底部距槽底10mrn。

废水处理

图1电絮凝装置示意图

1.2实验方法

用NHC1配制1mg/L的氨氮,再取适量氨氮倒人电解槽内,把电极板插入电解槽后盖上槽盖。将电解槽移至磁力搅拌器上,开启磁力搅拌器,打开电源开关的同时开始计算电解时间,于预定时间在4cm处取水样。将所取水样静沉一段时间后,取上清液5mL,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的吸光度以表征氨氮浓度。采用NovaNanoSEM450型能量散射x射线(EDX)/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电解前后的阳极进行微观结构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电解时间和电流密度的影响

电解时间影响A1。产生的速率和氨氮与羟基铝化物的接触时间[53;电流密度影响电解过程中羟基铝化物的产生量、气泡的产生速率、羟基铝化物与氨氮的混合及电极之间的传质作用I6]。在初始pH为8.0、氨氮初始质量浓度为1mg/L(考虑到苏州河和黄浦江的实测氨氮质量浓度均约为1mg/L)、静沉时间为20min的条件下,考察电解时间和电流密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废水处理

从图2可以看出,在电流密度一定时,随着电解时间延长,氨氮去除率不断提高,但是在电解时间达到30min后,氨氮的去除速率相对减慢。一方面是由于新生态氧与阳极表面生成的氧化膜不断增多,阻碍了电解反应进行;另一方面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氨氮浓度减少,水温上升,同时副反应增多,抑制了电解反应的进行,从而使氨氮的去除速率减缓。

研究表明,电絮凝去除氨氮的机制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水中的C1-氧化成ClO-,再由CIO-将氨氮氧化而去除,因此ClO-生成量决定了氨氮的去除效果。在电解时间一定时,随着电流密度增大,氨氮去除率不断提高。这可能是因为电流密度增大加强了带电粒子运动的推动力,使阳极上导电离子的运行活性明显提高,C1-更容易被氧化成为C1O-,从而提高了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速率。综合考虑氨氮去除率和能耗问题,选择电流密度为3.42mA/cm,电解时间为30min。

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

注:方框为EDX分析所取的范围。阳极NH4Cl阳极和、(NH4)2SO4阳极分别为采用NH4Cl、(CNH4)2SO4配制氨氮,并进行电解反应后的阳极,图7和表1同。

图6阳极表面SEM分析

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

图7阳极表面EDX分析

废水处理废水处理废水处理

参考文献略

 《环境污染与防治》作者:彭博宇,沈峥,顾敏燕,贺群丹,缪佳,张亚雷